瑜伽本來就是健身,不存在你所提及的問題。
至於那個能改善氣質,關鍵是你是否在修身中懂得養性。
性者,心生也。
生者,相也。
心乃氣之母,母強則子旺也。
故高雅氣質自然生成。
瑜伽一詞已經火熱許久了,瑜伽的流派也是種類繁多。
對於 健康 訓練來說個人比較推崇瑜伽練習。
那些接觸過瑜伽練習,並因此受益的人來說,都會這樣的回答。
至於改善氣質,那麼瑜伽確實還是效果比較突出的。
當然氣質的理解中可能會有偏差,有的人可能更傾向於力量型的身材那麼健身達到完美的力量線條會被認為是『氣質』的變現。
但大多數人都應該是認為中規中矩的身體線條,和優美的體態就是氣質的表現吧。
健身已經被大多數人熟知,特別是那些健美運動員誇張的體型展示,你可能會對視覺比較 有充斥感,但是瑜伽的可能都停留在了拉伸的階段。
今天我們就借此問題來說一說我對瑜伽的一些理解吧!
古典瑜伽有個比喻:身體是牛車,意識是韁繩,情緒是車上的乘客,呼吸時牛車上的鞭子,安撫乘客,通過韁繩駕馭馬車,行到目的地。
通過比喻我們可以看到:肉體、意識、情緒、呼吸、心靈隻有結合在一起,才可以輕松瑜伽行動起來,彼此相互不能配合,則如同深陷深淵裡的沼澤地,難以趨勢前進。
因此瑜伽被比如為:一致、統一、相應
——————————————————————————————————禪
瑜伽,大家都知道是梵語『yoga』的音譯。
而『yoga』一詞,又來源於梵文的兩個字根——『yuj』與『gham』,兩個字根加起來,本意,是『用軛連起』的意思。
軛是駕於牛馬頸上的一種工具,用以連接車轅。
以軛作喻,則可引伸出如下含義:接連、連系、結合、歸一、化一、同一之意,另有『和諧、統一』的意義。
曾有語言學家將『yoga』與英文中類似發音的『Yoke』一詞比較,竟發現此詞的含義也正是『軛』,其拉丁文字源也有『連接』、『結合』之意。
『yoga』譯成中文為『瑜伽』。
瑜伽也稱『瑜伽』,瑜伽的漢語拼音是『yu jia』。
在中文《辭海》中,取的是『瑜伽』一詞。
從字面上看,『珈』與『伽』是有區別的,『珈』隻一個讀音『jia』 ;而『伽』,國語發音有『jia』與『qie』二種,與瑜伽連用時通常用前音;而在佛典中,又多用第二種發音,”qie “,如『伽藍』、『楞伽經』、『瑜伽師地論』中的伽字發音。
字義上看,『珈』字義為婦人頭上的首飾;而『伽』字無獨立意義,多用於翻譯用詞。
『yoga』譯成『瑜伽』,是音譯,不能從單純從中文字面上去理解『yoga』本來的含義。
而在佛典中,也曾有意譯的,舊譯作『相應』,這與上面所說的梵文原義對照,雖說有相通相合之處,但顯然又有不貼切、不完整之處,所以,自唐代玄奘法師開始,就通用音譯『瑜伽』。
在唐玄奘翻譯的《瑜伽師地論》中,『瑜伽』一詞也是取『相應』的意義,這種相應,歸納起來大致有五個方面——與境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果相應、與機相應。
與境相應是心境一如,透過塵境而認知事物的本體實相;
與行相應是說通過禪定修習,得到定慧等持、觀行一致;
與理相應是指行法與理諦融會貫通,事理無礙;
與果相應是行者與所證道果統一,完成修證的無上目標;
與機相應則是指果圓回向、廣度他人、隨緣應機利益眾生。
有很多人試圖對『瑜伽』的定義作一句話的概括。
有說瑜伽是『天人合一』;有說瑜伽是『身與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有說瑜伽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功法,還有中國學者根據意譯『相應』,而概括瑜伽是『控制自己身心令與某種東西相應《相契合、相一致》』。
印度著名瑜伽學者阿羅頻多則將瑜伽定義為『一種趨向自我完善的有條理的努力,其方式是通過表現其存在的潛力和個人與宇宙、在宇宙中表現出來的超越性存在《我們可以看到部分》的合一』。
中國學者徐梵澄將瑜伽定義為『契合至真之道』……凡此種種,大抵都是從『yoga』一詞本意中的『連接』、『結合』的含義引伸而來。
而被古今瑜伽學人奉為瑜伽根本典藉之一的印度《瑜伽經》,則對瑜伽的定義有另一番描述。
《瑜伽經》的開篇,用了一句梵語箴言 『Yoga Cittavrtti Nirodha 』來闡明何謂瑜伽。
這句表述中,含有有四個詞:
Yoga——瑜伽、
Citta——意識、
Vrtti——各種情緒及傾向、
Nitrodha——控制。
如果用漢文的語法習慣將其連貫起來,可以這樣表述:瑜伽是對意識、情緒及傾向的控制。
也有這樣翻譯的:瑜伽是頭腦的停止。
目前通用的表述則為:瑜伽是控制意識的轉變。
瑜伽是控制意識的轉變——《瑜伽經》中對瑜伽的這番定義,顯然側重於瑜伽修習中意識層面的活動,這與當今瑜伽行業特重形體、儼然等同於美體塑身操的現狀,是不相契合的。
事實上,從與原始瑜伽產生的緣起與目標來看,瑜伽的確不是單純的形體健身運動,而是具備了修身養性、入定、覺悟,乃至於達到個體意識《小我》與宇宙本體《大我》相契合的目標高度。
而實現這些目標的起點與過程,都立足於對『意識轉變』的控制;而形體動作,隻不是完成這些過程的輔助與促進而已。
在上述定義的基礎上,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瑜伽的內涵。
『控制意識的轉變』,既說到了瑜伽的目的,也說到了瑜伽的過程。
瑜伽從最初的意識控制,使意識的轉變按特定的軌則如螺旋般層層升進,直至覺悟與解脫,這是一個由階段性目標疊成的又直指總目標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又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內含諸多不同層面的階段性目標 。
也就是說,『控制意識的轉變』有總目標,又有很多層面的分級目標,這些分級目標,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次第——這就是瑜伽的過程。
瑜伽的總體目標,《瑜伽經》中將其概為讓『知覺者還其本來面目』。
這種說法頗似中國禪宗所參的『本來面目』、『本地風光』、『佛性』。
這是個根本的、也是最高的目標。
而通常,瑜伽修習者,隻將著眼點放在意識的轉變與控制上,或者放在階段性的目標成就上,比如三摩地。
對瑜伽的這些過程,《瑜伽經》將其概括為『八支』:
第一是持戒:或稱禁制,包括了非暴力、不說謊、不偷盜、不縱欲、不貪圖五條。
這五條禁制與佛教居士『五戒』《禁殺、不誑語、不偷盜、不邪淫、不貪》基本一致,似乎帶有一定的宗教禁戒特色。
而事實上,這一切都是修身養性的需要,也是凈化心靈、約束身心以實踐瑜伽修證的需要。
因此,對於一個真正的瑜伽行者,這些禁戒是十分重要的,正如《瑜伽經》所強調的『無論何時、何地、在甚麼情況,屬於甚麼階級,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第二是精進:或稱勸制,包括內外潔凈、知足、對身體及感官的控制、讀誦經典、對宇宙本體《自在之神』的祈念五類。
這些可以說是瑜伽實修的前行與基礎。
與上述『持戒』相比較,持戒是藉外在的約束來凈化心靈;而精進則是對心性的自我規范。
第三是調身:主要是指靜坐,當然也不排除一切能令身體安適的形體。
總的要求,如《瑜伽經》中所雲『姿勢必須穩固舒適』,以便『控制不安,對無限作冥想』。
其中的跏趺坐《蓮花坐》法,是通常的靜坐姿勢。
第四是調息:《瑜伽經》雲:『控制吸氣和呼氣便是調息』 通過調息,便可發起內心的光明,『這樣精神便適合作冥想』。
可見,調息是為冥想作準備的。
第五是攝心:又稱制感,就是對對精神、知覺、感觀作綜合控制,使『精神脫離了知覺,而知覺亦不與感官混合起來,注意力便與自己合一』,從而『達至對感官的最高控制』。
第六是凝神:又稱凝念,就是將意識集中於一物或一特定境象之上,如臍、鼻尖、或自然場景物象之上。
凝念與攝心的區別之處,在於攝心是讓散亂的心收攝,讓精神離於自由散亂的知覺、讓知覺擺脫感官的束縛一牽制;而凝神則是將收收攝的心識再趨於某一緣。
應該說瑜伽冥想,主要就是攝心與凝神的過程,冥想以調息為基礎、以入定為目標。
第七是入定:《瑜伽經》中雲『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就是說意念以凝神時所指向的目標為對象,持續不斷、專心致志地去知覺它。
入定與凝神的區別在於:凝神是一個令意識趨向某一對象的過程;而靜慮是心系於這一對象不離不昧,心地靈明、心不外馳。
印度佛教稱這種境況叫『禪那』,漢文意譯『靜慮』。
用語則是稱之為禪那。
第八是三摩地:又稱三昧,《瑜伽經》中定義為『隻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
也就是說,行者的『自我』意識消失,意識完全傾註於觀想對象,達到心境一如的狀態。
這八個過程或層,沒直接列出『冥想』的概念,而事實上,冥想貫穿了從攝心到三摩地的各個過程。
在這幾個不同的層面上,都有冥想的成分存在,隻不過層面不同、深度不同,級別不同。
在《瑜伽經》中,也闡明了瑜伽冥想是有不同種類、不同層面的,大類有『有種子冥想』與『無種子冥想』,而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與宇宙聯合而產生真理、明辨、喜樂的知覺』,這顯然也就是三摩地的深入與升華。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明確,瑜伽的基本內涵,包括了以上八個要素。
這八個要素,我們又可以歸納為五大類:
一是身心禁戒《外在禁戒與內在禁戒》;
二是調身《體位》;
三是調息;
四是調心《冥想》;
五是禪定解脫。
完整的瑜伽體系,便是由禁戒到禪定解脫的完整過程。
特重體式,或特重冥想,都會影響瑜伽修學的綜合成效.。
通過以上對瑜伽的介紹,我們可以很明了了,瑜伽的練習不僅僅時形體上的改變,更有心靈,意識,以及禪意的理解。
要知道一個人氣質的改變更重要的時內在,而非外在。
而瑜伽對身體的改變時由內而外的改變。
更是將人的意識、呼吸、心靈、肉體、情緒當作一個整體來把控,而這些都是人最基本的東西。
如果你練習的切入點時正確的,那麼就是良性的循環;如果你習練的切入點是錯誤的,那麼就是惡性的循環。
無論是良性循環還是惡性循環都是連帶性的,周圍的組織結構運動幅度加大,而且不容易發生肌肉組織拉傷和損傷。
瑜伽
堅持下去都可以!
練瑜伽和練健身,對氣質的提升各有千秋呢!
一,瑜伽的內養,讓我們在和緩,靈性的瑜伽音樂中,伸展肢體,調息養性、感受自己生命的意義!
瑜伽的外修,使我們的肌肉平衡力,耐力,控制力及力量都有很好的鍛煉效果。
特別是對肌肉的柔韌性練習,有更加明顯的改善呢!
而這些能力的提升,無不對我們形體的改變,產生巨大影響。
隨著訓練的深入,進而對我們的氣質,有著潛移默化的提升作用呢!
二,而健身訓練,對形體的改善是最直接,也是塑形效果最快的一種方式。
大家都知道,所謂塑形,就是通過對肌肉的鍛煉,讓肌肉的圍度,在微妙發生變化的同時,使身材的比例,發生協調的變化。
肌肉的緊致,彈性。
形體的優美變化,是提升氣質,必不可少外在條件。
不可不練呀!
所以,想提升氣質,瑜伽和健身,一個都不能少,可謂的黃金搭檔呢!
我想這個問題有點寬廣。
單就表面的體態來說,瑜伽和健身應該都是有益的。
但就改善氣質,每個人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
我們刨開那些深刻的內涵,單就體態和肢體語言能傳達的信息來說。
我們的肢體語言是一種可以代替我們向世界傳達信息,它甚至在我們開口之前就為我們說話。
不僅別人會根據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來判斷我們,我們也會根據自己的看法來判斷我們。
我們每個人的姿勢體態確實可以影響我們的內心感覺。
這就是為什麼身體語言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想想看:你會更傾向於對與一個雙臂交叉、看起來不舒服的人有好感,還是一個陽光自信,行為舉止優雅好看的有好感呢?
我們也常常會被自己的父母、伴侶或老師提醒不要沒精打采的。
其實他們不僅僅是在提醒我們調整身體姿態,更在提醒我們調整自身能量。
含胸駝背向外界所散發的出的是沉重、溫順和不安全的信息。
糟糕的體態會使我們脊柱塌陷,從而導致整體自我感覺也會下降。
當我們含胸駝背時,猶如在心臟周圍形成一層盔甲,使得我們展現出來的時拘謹、緊張、不知所措的狀態。
抬頭挺胸,脊柱挺直,表示的是自信,開放和接受。
社會 心理學家Amy Cuddy在她的Ted演講『你的肢體語言可以塑造你是誰』《『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來普及肢體語言科學。
身體語言研究告訴我們,改善自我,我們可以從準備我們的身體開始。
因此瑜伽的體式練習一定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同時,練習瑜伽,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它通過呼吸、意念,使得我們表現出來的是更充容。
瑜伽練習幫助我們釋放焦慮與緊張,減少壓力的累積。
瑜伽體式:
精神的改善在很大層度上會體現在我們的身體面貌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都非常清楚瑜伽對 健康 的益處。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定程度的壓力,壓力可能來自工作、人際關系、財務等等。
瑜伽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平衡生活各個方面。
但是所有的的一切都要需要我們:
讀書。
首先瑜伽適合拉伸,激活我們的深層肌肉,練瑜伽可以改變氣質,拉長身體的線條,又不會漲腱子肉。
但是,瑜伽對減脂的效果差些,因為以緩慢,輕柔為主,適合放松。
讓身心得到放松。
其二健身是指有氧運動,健身房器械運動,這些運動往往比較激烈,會讓心率加快,迅速燃脂,有利於增加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