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瑜伽,又作瑜伽;原為梵文, yoga 之中文音譯,本意是「合一」、「連接」、「結合」;即中國人所說的「天人合一」。
古時東西方文化都有大我《天、宇宙萬物之母》與小我《人、真我、小宇宙》要「合一」的概念。
這是通過修行而達至的「境界」。
故「瑜伽」一詞指的是梵我合一的「境界」,是身、心、靈三者的升華,而非什麼動作。
這境界是無數求道者所渴 – 望,通往解脫之門。
所謂明心見性,人在寧靜中容易領悟真我與實相,靜坐冥想固然是重要課題:唐玄奘法師所譯的《瑜伽師地論》,指的正是瑜伽師《修行者》禪定時漸次發展的境界《地》。
我們只要翻查稍為大本的辭書,都會找到瑜伽一詞的本意,實與今人所聽聞的相去甚遠。
瑜伽哲學及其實踐方法,對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都影響深遠。
(2) 字源淺譯
瑜伽《 yoga 》一詞,本出自梵文『 Yuj 』,原是指用軛連起,〔軛又作軶,即「轅前以扼牛馬之頸者」《辭海》〕即服牛駕馬之意。
而後來引申為接連、連系、結合、歸一、化一、同一、統一之意,有和諧、等同的含意。
有趣的是,英文‘ Yoke ‘一詞,正也是「軛」,其拉丁文字源也是「連合」、「結合」之意。
古代印度重要經典,如奧義書、吠陀經等一再提及「瑜伽」,指的都是「個體的靈」《小我 Atman 》與「宇宙大靈」《大我 Mahatman 》的和合歸一,即中國人所說萬化歸一,天人合一的狀態。
這與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昧》、覺醒、覺者、解脫、涅盤一脈相承。
例如在印度教重要典藉《薄伽梵歌《 Bhagavadgita ,簡稱 Geeta 》之中,天神克裡希納《 Krishna 黑天》一再向阿周那講解何謂瑜伽。
到公元前二世紀,帕坦加利《 Patanjali 缽顛阇梨》總結各門瑜伽修行功夫而著《瑜伽經》 (Yoga Sutra) [ 註 1] ,因而有著名的「瑜伽八支行法」,即8個修持方面:《1》禁制 ( 持戒 ) 、《2》勸制 ( 精進 ) 《3》坐法《4》調息 ( 呼吸 ) 《5》制感。
《6》執持 ( 專註 ) 《7》禪定 ( 入靜 ) 《8》三摩地。
在印度修行傳統之中,這「小我」被喻為「宇宙大我」的能量反映《也就是基督教所稱人是照上帝的形相而造的》,所以兩者是有方法重新合而為一的。
這個「反映」 ( 能量 ) 是以 3 圈半的形式卷曲,沉睡在人體脊柱最底部的三角骨《 Sacrum Bone 薦骨》之中。
在合適的條件之下,這個潛藏而沉睡的能量,便會被喚醒而上升,直至穿越頭頂《頂輪》,令人得到覺醒與開悟,即是所謂 Self-Realization ( 自覺——自性真我的覺醒 ) 。
身、心、靈的狀態得到升進。
瑜伽就是這個狀態。
另一有趣的現象出現在現代醫學名詞: Sacrum 《薦骨或 [ 骨氐 ] 骨》的古希臘文原意是「神聖」《 Sacred 》;而相對於頂輪,即頭蓋骨的腦囟位置,英文是 fontanelle 其拉丁文原意竟是噴泉《 fountain 》。
這與印度古代詩人、聖者哲賢所記述的完全吻合。
再者,三脈七輪的位置和花瓣數目,都與現代解剖學相符。
這是否意味著古人向內尋索,則不同文化都有相同的理解?
直到機械唯物論突起,內在修行參悟的傳統才被淹沒呢?
(3) 中文裡的瑜伽
瑜伽一詞,在佛典中曾取其意譯,舊譯作「相應」,似乎是自從玄奘開始才通用音譯瑜伽。
自此這詞在義意方面開始蛻變、復雜化、思維化,甚至與原意脫軌。
藏傳佛教尤甚。
打開中文佛學或宗教詞書自一目了然。
到底應作「瑜伽」還是「瑜伽」呢?
辭海隻取「伽」。
手頭上的其它工具書,也隻取「伽」。
「伽」字多用於翻譯詞匯《如伽藍》,無獨立意義。
而「珈」則指婦人首飾。
二者國音稍別,粵音相同。
計算機打字,倉頡輸入法之中瑜字的聯想字庫有伽與珈可選,以伽為首。
到近代,很多人用珈,成了時尚,很可能是取其與瑜字同部首,外形統一,易於記憶;更可能是發音的取向:珈的國音「現在」譯得較準確。
但是否因元清兩朝外族入主中土,漢語正音受幹擾,北音南移之故?
還是原文也經歷了語音上的演變?
那是語言學的課題。
有關瑜伽修行中所喚醒的那個沉睡的能量,位於脊柱底部薦骨裡的『 kundalini 』,音譯作「昆達裡尼」。
印度文化初傳至中國時,因其梵文本意為卷曲《 kunda 》,而且上升時是以蛇繞棒《如雙龍繞柱》冒起的形相,故曾被譯作靈蛇。
亦有音譯「軍荼利」等。
道教有稱之為「靈能」。
密派方術《 tantric 》修練時發覺有火焚身,故譯為「拙火」,實為嚴重誤解,隻因其方法錯誤《用男女交合或邪術》令神聖的《 sacrum 》三角骨裡的「大我的反映」受玷辱而懲罰所引起的後果。
真正的修行不但令人安享寧靜的樂土,亦感清涼宜人的舒泰。
可以說,這類方術令整個瑜伽體系蒙污。
在印度,這類東西已被摒棄,隻是有些人為私利而向西方人推銷。
為免誤會,現把 kundalini 譯作靈量,取其靈聖的力量之意。
(4) 瑜伽流派
從瑜伽一詞的本意著眼,就可看出瑜伽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跳出俗世框框,達到萬化歸一,覺醒開悟。
二千多年前流傳至今,一向被奉為圭臬的《瑜伽經》向我們啟示,瑜伽是身心靈的全方位修行,要用不同方法全面地配合來達成解脫的。
前人領悟到,很多功課有助修行,例如適當的飲食、戒律、行善《 karma 》、調理脊骨的運動 ( 調身 ) 、注意呼吸《調息》,甚至誦念經文《 mantra 》、向上天虔敬《 bhakti 》、增加知識《 Jnana 》、喚醒靈量《 kundalini 》等等都大有裨益。
不過,若帕坦加利在天有靈,見到後人把這些修行功夫分崩離析地柝開,各自成派,而且死板板的教條主義,一定搖頭嘆息。
他一再強調禪定 (dyana) ,入靜的重要。
卻很少在「調身」方面落墨。
很明顯,即使用軟骨功來調理脊柱,從而調理不同的能量中心《三脈七輪》,也應經過診斷和處方,一個動作隻對應一個問題。
可惜今人不單把這種運動型瑜伽《正名為 Hatha Yoga 哈達/訶陀瑜伽,亦稱日月瑜伽》視為瑜伽一切,還不經診斷《也不懂診斷!》便一藍子練習所有體位 ( Asana 式子 ) ,實已偏離正軌。
有如一口氣把藥櫃裡的藥一個接一個吞下肚。
還有什麼減肥瑜伽,美容瑜伽等標題出現,可謂離題萬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把忠於瑜伽八支行法,方式全面而地位崇高的一派稱為 Raja Yoga 《王瑜伽》,意即有如王者般地位崇高的瑜伽。
《博伽梵歌被稱之為王學《 Rajavidya 》》。
可惜這名詞近代被某組織占用註冊。
是否名副其實,不便評論,但顯然我們不要太天真,隻消問他們幾條問題自會不說自明。
《 5 》瑜伽的宗教觀
瑜伽哲學與實踐方式,在在講求「天與人」的合一。
天是什麼?
印度人稱宇宙大我為梵、大梵、梵天 (Bhrama) 、甚至有濕婆 (Shiva) 之類的名號,還會把宇宙無所不在的大能稱為 Paramchaitanya 、 Ritambhara-Pragna 之類的名稱一大堆。
有時這「大能」又以不同形相受人膜拜、頂禮。
中國人則含蓄而簡單地稱之為「天」 ( 或如老子說無以名之,姑且稱之曰「道」 ) 。
至於何謂天一合一之中的「人」,亦非三言兩語道盡,可以涉及很多深層哲理。
從這個角度講,瑜伽修行探索天與人的關系與真諦,而且三脈七輪又代表了人與天的不同面貌和素質,有這樣一套完備的宇宙觀,顯然可以稱得上是「宗教」。
不過,那是一種「內在」的宗教,或稱之為「正法」 ( dharma 達磨 ) ;與一般外在的、有形相的,教條化、有組織的 (institutionalized) 的宗教迥異。
那是古已有之、個人化的、向內在「真我」的探索與修持而已。
《 6 》結語:現代的沖擊、亙古的寶庫
今天要了解印度文化的精粹,不得不研究瑜伽,瑜伽哲學不但影響了歷代印度人的生活方式與思維,也對佛教、耆那教,甚至錫克教,波斯祆教都影響深遠。
不過,可以這樣說,現代化的巨輪,假科學之名而來,加上印度經歷了英國殖民統治一個世紀,很多古老傳統智能,如養生、醫藥等,都受到無可彌補的侵害。
瑜伽知識也不例外。
加上現代社會的簡約主義,物質掛帥,快餐文化推動下,令深層而內在的東西根本無市場,就更快被淹沒,或遭過份簡化《 over-simplify 》,以致歪曲。
舉例說,西方人要了解瑜伽,大都隻會練習折手屈腿的哈達瑜伽,部份原因是因為要把印度養生方法介紹到以基督教義為主體的西方世界,就不得不回避天人合一、有神秘色彩,或會引發宗教觀點爭辯的部分。
加上在現代西方醫學的唯物論陰霾之下,隻講機能肉身,做一下伸展運動,就免卻很多麻煩;另一方面,現代人樂於,也慣於見到 spectacular 《壯觀》的影象,軟骨大法就大有市場呢,〔除了以上最後一點外,中醫在現今世代的命運也差不多,玄學部分也經歷過一翻現代化的洗刷和沖擊。
〕
至於昆達裡尼是個母性能量《滋養各能量中心》,且反映了上天母性位格的觀點,在西方文化以基督教會父權式的家長管治模式下,根本難有生存空間,什麼萬物之母, Adi Shakti ( 太初之母 ) [ 註 2] ,西方人跟本摸不著頭臚。
誰人談論,隨時有被打成異端邪說之虞。
要知道, kundalini 這個詞,除了包含 kunda 《卷曲》的意思外,字尾《 suffix 》的 lini 已揭示了她的母性身份。
所謂明心見性,古人正是在深層入靜之中參悟「真我」和這小宇宙與大宇宙合一的個中玄機的。
講求的是親身體驗,而不是什麼科學辯證或理據。
但有關的古代文獻,竟與今日的科學發現不謀而合。
可以說,瑜伽冥想是上天賜給人類的無價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