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的由來有人知道嗎??

一禪:密教瑜伽之密!

公元前1000—500年間,崇拜自然神的雅安人進人、移居恒河流域。

在公元前1000—800年間,產生了[夜柔吠陀]及[阿達婆吠陀],這是原始巫術和咒語的匯集。

公元前800—600年之際,為對吠陀經典進行解釋,相繼產生了[梵書]《舊譯為『婆羅門書』,亦稱神學書》、[森林書]《為婆羅門隱居森林修行時所用經典》、[奧義書]《奧義,意為『近坐』、『侍坐』,引申為師生對坐所傳之秘密教義》。

這三部經典為婆羅門教奠定了『吠陀天啟、祭祖萬能、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

印度密教的思想和實踐傳入中國,則是始於三國時代。

此後在公元四世紀,東晉初期,西域人帛屍黎密多羅,將早期部分傳入中國。

到唐代,著名的僧人唐玄藏遠度印度學習瑜伽唯識,回國後傳譯密典,成就一段千古佳話。

此後,唐代至宋代末期,雖還陸續譯出了一些密宗經典,但已影響甚微。

密宗逐步傳人日本後,中國漢地密宗遂失其傳。

然而,密宗在雪域不但保留下來了,而且有了發展。

據史料記載,早在松贊幹佈時期,雪域已有密部經典流傳。

松贊幹佈曾從印度請來譯師,已譯出顯、密經典多種。

最早進入雪域傳教的印度佛師寂護,他本人就是印度著名的瑜伽中觀派高憎.

據現代印度文獻史料記載,目前完整的密教在中國.從密教上說,其在印土的發展,可略分三期。

初期密教是雜部密教,稱為作怛多羅,也就是作密;從西域傳入漢地。

中期密教是正統密教,經典部《大日經》、《金剛頂經》金胎兩部獨立體系,稱為行怛多羅,也就是行密,由金剛智、善無畏、不空『開元三大士』,於唐開元年間傳入中國,世稱唐密。

唐密後由中國傳入日本、朝鮮。

由日本弘法大師傳入的東寺密教是東密,由日本傳教大師傳入的天臺密教是臺密。

後期密教也可分兩期,前期是瑜伽怛多羅,後期是無上瑜伽怛多羅,也就是瑜伽密和無上瑜伽密。

在八九世紀由蓮花生大師開始傳入西藏後,流傳至今,此即藏密。

後期密教吸收了印度古婆羅門教和新印度教的一些東西,較之中期密教更深入發展,更高層。

可以說,完整的密教是藏傳密教,完整的密教在中國的康藏地區。

藏傳密教雖然派系很多,但主要的就是紅、白、花、黃、黑這五大派別。

密的意義,密教所謂密,約有十義,即:1 尊貴密,2 微細密,3 普遍密,4 隱顯密,5 總持密,6 發心密,7 次第密,8 無知密,9 蓋藏密,10 慎重密。

大體上說,就是瑜伽秘,眾生自秘,法體秘密,言說秘密,密教之密是公開之密,即自然性,公然性之奧秘,所謂『密在汝邊』,就是說秘密不在別處,就在你的身邊。

更深透地說,就是『密在汝身』,秘密不在別處,就在你自己身體內部。

人,在自身的存在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中,留下了許多玄而又玄的千古之謎。

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大謎。

人類越是如此,科學越是發達,越是要了解自己,越是要了解人體。

密教謂之密,就是身口意的三種內涵的奧秘。

密教認為,即即身成就是要轉身口意三業成身口意三密,迷則為業,悟者為密。

惑則為識,覺則為智。

顯教講明心見性,講轉八識成五智,著重教相。

密教則著重事相,要轉識成智,首要三業轉成三密,當相即道,即事而真,現實證得。

密教身密,粗略講來,具有兩種意義:①身密就是人體本有的奧秘。

宇宙是一大奧秘,人生是一大奧秘,人體更是一大奧秘。

人體與天地宇宙萬有的功能,本來便具有互相溝通的作用,用密宗的理論來講,就是『六大無礙常瑜伽』,因為宇宙也好,萬物也好,人體也好,都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體相用。

本來是互相融通,沒有妨礙,經常協調一致互相感應的。

隻是人們沒有覺悟,沒有通過大智慧去理解,沒有得法,沒有經過合理方法的修持,所以沒有開發出人體本有的潛能,發揮出偉大的功能作用。

②身密就是人體得到加持的奧秘。

密宗也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眾生是身口意,佛也是身口意,如眾生能修持三密,將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修轉成身口意三密,使能得到佛的加持力量和法界的加持力量,能很快的改變人體的素質。

密教根據各人的根基不同,而傳授各種不同的修持人體方法,加持到修學密法的人身上,激發人體的無限潛能,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梵我不二,天人合一,天地與我同體,萬物備於一身,人體與宇宙合體循環,用密宗的理論來講,就是『三密加持速疾顯』。

關於身密的道理和修法,東密和藏密各有不同的傳承和基礎。

東密是透過人體兩手十個指頭,配上觀想,契合某一修法,便互相挽成各個不同的『手印』(中國道教叫做捻訣),便可產生加持修學密法者的效力。

因為人體部分信息便可獲取全信息,如耳針可治全身各部之病一樣,兩手之五指,代表地、水,火、風、空,即可獲人體五臟六腑地水火風空即人體局部和人體全部之信息。

人體是心身統一的整體,局部可以反映整體。

因此人體十指對外則與法界佛性(宇宙本體的功能)相通;對內則與五臟六腑相通,所以具有無比潛能的奧秘。

密宗認為修習密法時,結成『手印』,便可與法界中已經成就的諸佛菩薩的身密互相感召,增加速成的效果,同時自身也就等同有佛菩薩的無上智慧功用。

在藏傳佛教密宗時,無處不提到『瑜伽』這個詞匯。

瑜伽源於印度。

它本來是獨立於各教派之外的一門學科,後來被一些古典教派所吸收。

瑜伽之學包含兩個內涵,一是指特定的印度哲學;二是在此種哲學范圍內的各種實踐方法。

早在公元前800—600年之際,在古印度〔吠陀〕和〔奧義書〕等典籍中曾講過瑜伽的一些理論和實踐。

在奧義書時代,瑜伽的含意是依於調息等觀行法,觀梵我一如之理,以合於梵,與梵相結合。

〔利論〕列瑜伽為孔雀王朝時三個主要哲學派別之一。

公元前150年前後成書的〔摩河婆濕耶〕瑜伽經,開篇即說:『瑜伽是抑止心識活動,因為如此才能使旁觀者《旁觀者,即指思想意識》保持自己的形態。

不加抑制時形態與活動同為一體』。

可見瑜伽的目的,在於通過某些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鍛煉,達到身心合一,使心靈得到純凈,並使人獲得無限智慧。

佛教密宗采取此法,是取觀行相應之義。

即將修持者身、口、意三業《亦稱『三密』》與本尊神{即本性智慧}的身、口、意視為一體。

因而,佛教密宗行者又被人稱為』瑜伽行者』。

無上瑜伽部以修中脈、調氣息、專註一處為特點,重視外修對內修起的作用,更使瑜伽達到了功理功法上的圓滿。

總之,密教義理,的確很玄奧、莫測,一直以來存有有爭議,實在是難以敘述明白;但它畢竟是從人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

它的起源、形成、發展、傳播、義理、修持、儀軌、神抵等,都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反映。

因而我們當代人研究它,應該能夠站在一種較為科學的角度,盡力使『藏密』——這一具有濃鬱雪域特色的宗教實踐活動,得以被準確地認識、挖掘。

作為影響人類文化思想的一支流,我們不必去做經典的推敲,一禪在此簡單文章,請諸位多多賜教,以知識資源共享.

一禪恭敬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