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音瑜伽』疑似關店跑路!創始人發文回應 消費者稱堅定維權。

在具體負債項目中『會員的未耗卡,一共有幾個億』。

財聯社|新消費日報2月27日訊《研究員 梁又勻》,2月下旬以來,全國連鎖的線下瑜伽培訓品牌『梵音瑜伽』陸續貼出閉店、停業整頓的公告。

截至目前,梵音在杭州、廣州、北京等地門店大都已關閉。

據梵音瑜伽此前宣傳,品牌創立於2002年,發展至今旗下已擁有超80家線下門店,擁有超5000名瑜伽教練,成為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瑜伽連鎖課程培訓品牌。

其中,北京門店21家、上海門店17家、深圳門店15家、杭州6家。

目前,梵音官網客服、多數門店電話已無法接通。

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聚集到等地梵音瑜伽線下門店前,希望能討要說法。

據媒體報道顯示,在梵音瑜伽內部,品牌創始人饒秋玉曾在門店大面積停業前發佈公告稱,過去的一些重大管理決策失誤,讓公司面臨極大的困難,為最大程度維護團隊穩定,公司將於明日起停業內部整頓,具體結束時間請關注公告。

『雖然當下外部資源有限,但我會堅持到底』

一時間,付費會員包括不少在職員工在內,陷入了投訴無門的窘境。

有不少網友通過社交媒體發泄不滿情緒稱,自己看在梵音是全國連鎖品牌,才在陸陸續續充值了上萬元,卻換來退費無門的結局。

2月26日,饒秋玉還通過梵音瑜伽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坦言了自己目前身負巨額欠款的事實。

在文中,饒秋玉表示,疫情以來為了讓公司存續,她本人持續融資、借債並變賣家產,但由於實際瑜伽消費需求減少,外部融資渠道收縮,疊加房租、工資等固定支出,最終讓其『不堪重負』。

在具體負債項目中『會員的未耗卡,一共有幾個億』。

在文末,饒秋玉承諾稱,目前她已將欠債記錄在案,後續自己將通過開設瑜伽班等方式『打工』還債。

而在關店前的集中誘導充值消費也『不是騙局』,『只要我人在,我就會努力地還債』

梵音瑜伽官方微信公眾號聲明節選,圖中人物為饒秋玉

梵音瑜伽官網課程表顯示,一直以來,饒秋玉就是品牌的頭部培訓老師,主要參與線上瑜伽網課培訓,線下則有專職老師以包食宿的方式帶領學員學習瑜伽。

新消費日報發現其課程價格也不菲,2日線下食宿課程收費1400元左右,2周左右的高端課程最貴可收費近3萬元。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私教、線下門店訓練課程等充值內容,五花八門。

梵音瑜伽官網收費價格表

天眼查顯示,梵音瑜伽關聯公司北京帆音瑜伽健身中心成立於2007年9月,註冊資本50萬元,任法定代表人為饒秋昱,持股90%。

該健身中心旗下還有兩家子公司,分別名為梵音《天津》體育健身有限公司、重慶凡隱瑜伽健身有限公司。

此外,饒秋昱名下還有43家存續公司,多為梵音在各地的運營公司,涉及地區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城市,公司主營業務包括健身服務、文化傳媒、企業管理等。

其中,部分公司存在多家分支機構,例如北京帆一體育健身服務有限公司有19家分支機構,17家為存續狀態。

與此同時,風險信息顯示,2023年1月,上海梵音健身服務有限公司成被執行人,執行標的7510元。

近期,該公司還多次因勞動合同糾紛、仲裁等被起訴。

同樣面臨大量討債糾紛、仲裁的還有其在北京、深圳等地的分公司。

由於上述大量糾紛爭議並未得到落實解決,不少梵音瑜伽員工及消費會員對饒秋玉的多次困難聲明並不買賬。

有消費者抱怨稱,經營失敗全是歸結於外因,維持自己的人設,完全看不到具體落地的解決方案。

有部分會員從2022年11月開始申請課程退款,但直至停業也沒能等來款項。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新消費日報發現,梵音瑜伽已被標註『經營異常』。

在投訴內容中,閉店跑路、誘導付費會員、退款無門的投訴量在2月20日後快速上升。

而2023年以來,退款遲遲無法到賬、售後無人處理等投訴內容並不少見。

有員工向媒體透露,從2022年9月起,公司就沒有再給員工發放工資,員工被拖欠的工資數額從數萬元至十幾萬元不等。

上海凱德晶萃廣場物業則表示,商場內部的梵音瑜伽門店已簽下公司9個月,累計上百萬元房租及物業費用,且多次催繳均遭拖延。

實際上,在2022年7月梵音瑜伽曾開放合夥人招募,並提出了自有資金300萬元、加盟門店面積500~800平米等門檻相對較高的條件。

然而,時至今日梵音瑜伽也並未公佈任何加盟成果。

此前還有傳聞稱,梵音瑜伽正在接洽新的投資機構入股,但最終也未見下文。

另據媒體報道,此前曾大肆引導會員充值付費的梵音瑜伽並未在上海單用途預付消費卡協同監管服務平臺備案,也並未遵守《北京市體育健身經營場所預付式消費管理細則《征求意見稿》》中不應發售有效期超3個月、預付額超3000元的預付健身產品,也未能做到提前一個月發佈經營風險、退還預付金。

在社交媒體上,上海、北京、杭州等地已有數百名消費者自發組織起來,集體向有關部門報案維權。

不過,新消費日報發現,有部分網絡詐騙賬號也盯上了焦急維權的梵音瑜伽消費者,偽造退款網站、客服聯系方式等引誘消費者上當,維權時還需仔細分辨,並通過正當途徑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