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通史(上)】-108- (印度)中觀行和瑜伽行。

【感謝】

佛教通史《上》系列課文字基礎稿由群主【安瑞】及 群友團隊 整理、校對提供。

群友團隊名單如下:

【安瑞】、周志華、恒審、蘭花草、雙林居士、王增惠、厚樸、陳貞雲、Edward、MI8

本節課音頻首次上線:2018-3-30

【佛教通史(上)】-108- (印度)中觀行和瑜伽行。

印度的大乘佛教隻分兩個教派……非常簡單好記,就是——大乘中觀派和大乘瑜伽行派。

龍樹和提婆菩薩在開創了大乘中觀學派以後呢,彌勒和無著兩位菩薩又開創了瑜伽行派,構成了印度佛教的兩大……這個,大乘佛教的兩大宗派。

這裡呢……就沒有包括大乘密教,因為現在學界劃分,大乘密教部分呢已經劃分成了金剛乘佛教,已經不在大乘佛教裡了。

義凈法師在他的著作……就是特別有名的《南海寄歸內法傳》裡說——所雲大乘,無過兩種,一則中觀,二則瑜伽。

你看,就是說……印度大乘就兩個——中觀和瑜伽。

什麼是中觀呢?義凈接著說——中觀俗有真空,體虛如幻。

就是談『空』!

那,什麼叫瑜伽呢?瑜伽外無內有,事皆唯識!說得很清楚,就是——『以空示有』,所有的事兒都是歸到『唯識』上。

就是……如果說——龍樹菩薩和提婆菩薩,他們在理論上,顯揚的是大乘佛教的『甚深性』……就是它的深度……那麼,彌勒菩薩和無著菩薩,則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大乘佛教理論的廣大性和完整性!我們看瑜伽行教就知道了——覆蓋非常廣大!系統非常完整!

但是,雖然大乘隻有兩個學派——中觀派和瑜伽行派,但是它要劃分的話,一定要劃分成三個系統!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瑜伽行教前、後教理不同!這也是這個佛教初學者經常搞混的這個原因,就是……把唯識和如來藏搞混的原因。

瑜伽行教前、後是分成『唯識』和『如來藏』兩截的。

大乘經教傳中國……印度的這個大乘經教兩派傳到中國之後,在中國就產生了三個系統!太虛大師把大乘佛教在中國的三個系統作了一個劃分,簡稱為——中國三宗。

就是說——大乘佛教在中國有什麼呢?中國三宗!太虛定的。

第一個宗,叫『法性空慧宗』;第二個宗,叫『法相唯識宗』;第三個宗,叫『法界圓覺宗』。

什麼叫法性空慧宗呢?一聽就清楚——空慧!對吧?談『空』的智慧是什麼?般若、中觀、三論!就是……這、這中觀派、般若學派、三論宗……這就是『法性空慧宗』——法性裡談『空』的智慧。

第二個,法相唯識宗。

法相唯識嘛,這就是瑜伽行教的前期,傳到中國,就是我們在『佛教《通》史』裡講的唐僧的這個……唯識法相宗、慈恩宗。

第三個,法界圓覺宗。

法界圓覺宗就是瑜伽行教的後期,就是……『另一截兒』!就是『佛性如來藏』、『心性如來藏』。

它涉及到中國的,就是——天臺宗、華嚴宗、禪宗……這個理論非常復雜啦!我們中國常說的兩本兒經……有,經常有人問我的,比如『圓覺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啊、『楞嚴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啊……這個兩本兒經,尤其是『楞嚴』特別有名!它就是談『佛性如來藏』的。

它現在歸,就歸到『法界圓覺宗』裡。

但是,這兩本兒經呢……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寫的,已有定論!就,好多人老問我這個事兒,其實這是我們中國人寫的,這是定論的《吳老師語:具體請看呂澂老師的書》。

關於印度佛教……中國佛教分成這三宗——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但是,印度佛教怎麼分呢?印度佛教它自己沒有分!我沒說嘛……印度人他沒有這個智力。

後來,是我們中國的釋印順大師,在太虛大師判教的基礎上,把中國因素剝離了……因為裡頭我們剛才說了嘛——涉及到中國很多宗派!把中國因素剝離了,純粹地去判了一下兒印度大乘佛教,然後呢,印度大乘佛教也判成三宗……不叫『三宗』,叫『三系』。

所以,大乘佛教在中國叫『中國三宗』;在印度,叫『印度三系』。

印度哪三系呢?第一系,叫作『性空唯名論』;第二系,叫『虛妄唯識論』;第三系,叫『真常唯心論』。

這名字就有點兒西化了啊……

嗯……性空唯名論,實際指的是般若中觀;虛妄唯識,指的是瑜伽行派裡前半截兒——唯識思想;真常唯心,指的是佛梵合流的佛性如來藏思想。

其實,印順大師這種劃分呢……他有問題!為什麼?因為印順大師在分這個瑜伽行教最後的這個如來藏的時候兒,認為——如來藏是什麼東西呢?如來藏思想是梵佛合流。

『梵』就是婆羅門教的『神我』!他認為——如來藏是梵佛合流。

這種……如果這種說法被確認了……這種合流被確認了,那基本上就否定了佛性如來藏是正法的可能!因為佛陀是反婆羅門的!你還梵、佛去合流?那佛性如來藏思想就不是正法!

所以說——這個印度三系的分法,現在我們《學界》都不采用,因為這種采用方式呢……理論是不對的!『中國三宗』的理論是對的,但是印順的『印度三系』理論不對。

現在學界對大乘經教分呢,一般是按四系分。

就是……理論怎麼分?就不是象太虛大師分得那麼粗啊!什麼……就是你都聽不懂的這名字……什麼法性空慧、法相唯識、法界圓覺。

嗯,當然啦……學界分的名字你也聽不太懂!就是……《學界》對大乘經教作了四類劃分——第一類,叫『無相唯名教』;第二類,叫『佛性如來藏教』;第三類,叫『純粹唯識教』;第四類,叫『心性如來藏教』。

大家這個可以仔細聽一下啊……就是,瑜伽行派……就是,大乘怎麼分?大乘分為四類:

第一類,『無相唯名』。

什麼無相唯名?那,很簡單,般若嘛;

第二個,『佛性如來藏』;

第三個,『純粹唯識』;

第四個,『心性如來藏』。

大家都搞混、搞混……都搞混在『佛性如來藏』和『心性如來藏』的區別上了。

我們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兒……就是,現代學界對大乘佛教四種劃分的理由兒或者如何區分,特別是要區分一下兒『佛性如來藏』和『心性如來藏』的區別。

最初,般若思想是出世談空的,它的目標,或者說它的用法是為了破外道,或者破小乘部。

但是呢,不是人人都有這種領悟力,對吧……有的同學聽完講『金剛經』之後就覺得這個,這不是……搞不好睜著眼睛說瞎話嘛!就有人說——你這看見門就當沒看見,你就撞?一切都是『空』……那,你上街去撞車?對吧……就是,不是人人都對般若思想的這個『談空』有理論領悟力的!搞不好,他就把理論和現實攪成了一鍋粥,對吧?就我說的——看見門就當沒看見……這叫什麼?這叫『頑空見』!這種人就是說——你讓他上街撞車,他也敢撞!

因此,為了對治頑空見,表明『空』並非一切都『無』!就是我說——『空』是什麼?『空』是絕對運動!不是指一切都『無』……都沒有!因此,要指出——還存在根本真實,即『真如法性』。

『真如法性』是根本真實,是實有的!因此,闡發了一個『一闡提能成佛』的『佛性如來藏』思想。

大家記住啊——『一闡提能成佛』,這叫『佛性如來藏』思想。

這樣兒呢,既要防止般若思想導致的『頑空見』……就是,搞不好末流學者就墜入極端的『頑空見』,也要防止『佛性如來藏』思想墜入偏『有』的這個『梵我見』。

那,既要談『空』,又要破『空』;既要談『有』,又要破『有』……那怎麼辦呢?那就進入第三階段,要呈現『非空非有』的『依他起性』……就是『依他』而起之 『性』,才能統合『空』與『真實』的兩方面。

因此,義理就走向了『三性說』。

整個義理……我們說——第一個階段,般若;第二個階段,佛性如來藏。

吶,般若,容易偏『空』;佛性如來藏,容易偏這個『梵我見』……那怎麼辦?就要談『三性』!闡揚『三性說』,義理就走向了瑜伽行教的唯識觀。

『三性說』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

那,這個理論體系非常弘大了,我們就不展開了啊!我們『佛教哲學』,明年那個大乘部分會展開這個,大家知道一下兒詞兒就行了……就是,知道一下兒這個四個……大乘佛教四個分類是怎麼分出來的?就是……到第三個,就要談到『純唯識』……就是談『三性』。

在瑜伽行思想中,融合了『般若空說』與『佛性如來藏』說……兩個就融合!你看——第一階段,是『般若空性』;第二階段,是『佛性如來藏性』。

那,一個容易偏『空』;一個容易偏『梵我見』……然後,最後通過『三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和圓成實……就是純粹的瑜伽行派唯識思想,把這二者整合起來!整合起來之後,佛教的義理就達到了最高點!義理的廣度和復雜度就是空前的了。

那麼,就進入了下一個方向!就……這一段大家如果聽不懂呢,努力湊合聽一下兒!因為《這一段》聽不懂,你後面更聽不明白!就是這個……努力聽一下兒吧。

這樣,瑜伽行教就在『三性』的唯識觀下,出現了兩個走向:

一個走向,是純粹唯識學的。

就是……一切以唯識為基礎的,叫『有唯一唯識』;

一個,就糅合了前面的『佛性如來藏』思想——『唯識』與『如來藏』思想融合在了一起,就叫作『無唯一唯識』思想。

就是我們說——瑜伽行教就在第三環進行了……進行了分流,走向了『有唯一唯識』和『無唯一唯識』。

根據瑜伽行教的這兩個走向,就是——『有唯一唯識』和『無唯一唯識』,如果加上了大乘中觀,大乘經教就會分為四個類!哪四個類呢?

第一個類,就是談『空』的『般若』……『般若教』。

就是純粹的……就是『金剛經』這種,談『空』的,就叫『無相唯名教』。

因為般若思想談『空』,更多是以『無相』作總稱的——『無相唯名』……沒有相,隻有名兒。

這一類的代表經典就是——般若類經。

第二類,就是我們說的——『佛性如來藏』。

大家記住啊……『佛性如來藏』!佛性如來藏是什麼呢?以空示有!談『法性真如實有』的『早期如來藏』思想。

這種思想是大乘思想,但它還沒有跟唯識思想打通,所以,在這個階段裡,主要的經典就是『大涅槃經』【《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如來藏經』【《大方廣如來藏經》】、『勝鬘經』【《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所以我們說——『一闡提皆可成佛』的佛性思想,就是這個階段的。

『早期如來藏』教和『唯識』沒有打通。

到第三個階段,為了防治談『空』偏『空』,談『如來藏』偏『梵我見』,於是,就要把『唯識觀』加進來。

加進來之後,就產生了兩個分流——『有唯一唯識』與『無唯一唯識』。

『有唯一唯識』就是談純粹唯識思想的瑜伽行教,所以又叫『虛妄唯識教』,或者『有唯一唯識教』!它的代表經典就是《解深密經》、《阿毗達磨大乘經》和『佛地經』【《佛說佛地經》】。

這是純唯識的。

然後呢……還有,就是吸收了『以空示有』的『佛性如來藏』思想和『唯識』思想整合在一起的,叫作『心性如來藏』。

『佛性如來藏』和『心性如來藏』什麼區別呢?『佛性如來藏』沒有唯識觀;『心性如來藏』是有這個唯識觀——它是『如來藏』思想與『唯識觀』思想,融會貫通之後的一種『佛性如來藏』,所以叫『心性如來藏』。

就是……一旦大乘裡的『佛性如來藏』思想,跟唯識打通了,就會變成……成『心性如來藏』。

這就是晚期『佛性如來藏』教,又叫作『真常唯心教』,或者『無唯一唯識教』。

它的代表經典是『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密嚴經』【《大乘密嚴經》】。

這課理論比較難!我就短講一點兒……大家可以多聽兩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