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去年寫的文章,但內容依舊很新鮮。》
出生在水象星座,我覺得自己有非常感性的一面,但也許是職場上的磨煉,我卻成了一個相當理智的人。
遇到問題,情緒多少會有的,之後我會分析原因,找到解決方案,比如我要是失戀了,在跟朋友責備對方的同時,我會很清楚自己也有問題,誰讓我給了對方機會傷害自己呢?
幸運的是,這樣一種理智的狀態被我帶到了瑜伽練習中。
我始終堅信,練習瑜伽的最後一道底線需要我自己去把守。
畢竟,隻有我更了解自己,也知道自己為何選擇瑜伽。
回想幾年前再次走進瑜伽館,我根據自己的條件,選了幾家備選瑜伽館,並且分別去上課,體驗了老師的風格,最後選了那個我堅持在周末練習了三年的館。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還算正確,那裡的瑜伽老師教會我建立身體的覺知,並引領我走上一條正確的瑜伽之路。
雖然那家瑜伽館在北京有三個分店,每家分店都離我家很遠,最近的也要十幾公裡。
說到這裡,也許很多人會放棄我的選擇。
大家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而瑜伽館的選擇在最初就會被劃在以家為中心,最好三公裡以內。
我從來不敢有這樣的奢求,也許在我內心深處始終有個聲音,瑜伽是講究專業的,瑜伽老師是有很大差別的。
於是,距離對於我向來不是個問題。
選擇瑜伽館,我的底線是一定要找有優秀瑜伽老師的館學習。
至於老師是不是優秀,體驗一節課,總會有感覺的。
後來,在瑜伽館的練習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求了,我開始琢磨參加各種瑜伽工作坊。
同樣,優秀的瑜伽老師不會總來我所在的城市,而我感興趣的工作坊至少要7天。
這是個合理的天數,若隻有短短的3天,能學到什麼呢?坦白說,7天都挺短的。
就在新冠疫情爆發的那個春節,我本來興致勃勃報了去泰國學瑜伽的7天課程。
然後,就悻悻然,沒去成。
當然,這是不可抗力,我也不能怨天尤人,但我這種樂於學習的勁頭,自己還是很滿意的。
我是那種一旦定了目標,就要想辦法實現的人。
我遇到過很多瑜伽網友,明知當地瑜伽資源有限,卻無法下定決心到外地追隨好的老師和瑜伽學校。
呃……行吧,我能說什麼呢?在瑜伽學院參加培訓時,我聽過太多為了學習瑜伽,而暫時與親人分別的故事了。
我很理解她們,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總要有所取舍。
雖然我沒有家庭要照顧,但我那時也有工作要負責。
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很多公司的人是不會主動休年假的,更別提像我這種一休就休5天,還是在春節之後的。
要是那種瞻前顧後的人,怕丟了工作,怕遭老板白眼,怕被同事嫉妒的人,估計根本入不了瑜伽的坑。
正因為練習瑜伽,我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
參加瑜伽工作坊,我的底線是優秀的老師,我必須要跋山涉水去一次,哪怕要跟領導談條件,只要放我去,啥條件我都願意考慮。
疫情之下,我的整個狀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職場人變成了自由人。
這時,去瑜伽館上課對我來說有點奢侈,更多的是在家自我練習,外加參加一些培訓。
我發現春夏秋在家練習還ok,到了冬天,尤其是季節交替的時候,比較艱難,因為我家沒有地暖。
暖氣沒造訪的日子,地上太涼了,涼到讓人崩潰。
那是一種從腳底到腦門痛徹心扉地涼,身體自然也是緊繃的。
幸好,我認識Lydia老師,她給我推薦了地暖墊,堪稱神器,我很滿意。
同時,在練習中,我會做些適當的調整,比如腳下實在很涼時,我會穿防滑的襪子,盡管我知道練瑜伽是應該光腳的。
我也會在某些體式中鋪上毛毯,不想傷了自己的老腰。
我會把這當作靈活的調整。
練習瑜伽,我的底線是一切為了能更長久地練下去,在不違反大原則的情況下,適當做些調整。
不知,我的理智,您get到了多少?若有興趣,歡迎效仿。
若覺得無趣,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