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陪伴幾位小姐姐練習冥想,請她們每次練習之後,簡單記錄練習的感受,而這個要求基於我的親身體驗。
在練習中,若是認真感受,定會有所察覺,再搭配日常簡單的記錄,便可看到自己練習中的變化與成長。
同時,這份記錄也能讓旁觀者分析她們的練習方法和理念是否準確。
這是一位小姐姐的記錄,『冥想時,內心還是有些念頭飛過,整個身體處於想放松,但是並沒有完全放松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進行練習,就會感覺明顯有那麼絲絲的難熬』
讀到這句話,我隱隱覺得不太對。
盡管在分享練習方法時,我會引導她們要『放松』。
這裡的『放松』,我會當成一個給身體下達的指令,即告訴身體要放松下來。
接下來,練習者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與觀察,看看身體會呈現出什麼樣的感受。
但我發現,小姐姐們在練習時,會一不小心把『放松』當成一個目標或結果,這樣做可能會在無形之中帶來很大的壓力。
畢竟,很多時候我們講不清楚放松為何物。
比如周末,在家躺一天,刷一天手機與出門爬山相比,哪個更為放松呢?答案應該是後者出門爬山,因為當身體疲憊時,我們的精神會完全放松下來,但是人總有主觀意識,認為爬山很累,怎麼可能放松。
這不過是我們以為,並非事實。
爬山固然會累,可累的是身體,然後頭腦就平靜了。
既然『放松』可能有很多標準,而我們的主觀判斷又是多變的,倒不如隻是把『放松』當作命令和過程。
這樣做的話,無論感受到什麼,都欣然接受便好。
不然,練習的過程會讓自己更糾結,更緊張,陷入求而不得的境地。
想想看,當我們刻意追求某種結果時,又怎麼可能放松呢?
當然,還有一些方法能幫助身體更好地放松,比如在進入冥想練習前唱誦OM,每一遍都要認真唱,若能認真做好這件事,放松也會隨機發生;還有關注眉心,有意識地讓眉心處舒展下來。
那時,我多半會感覺到整個面部都會松弛下來。
此外,也可以將意識放到手指尖,去觀察那裡的變化。
很有可能,一開始沒有任何感覺,但說不定什麼時候,那裡就會有一種很難用語言形容出來的麻麻的感覺。
彼時,放松的感覺也會遍佈全身。
期待通過冥想練習,讓自己達到放松,這時的放松,既像目標,亦像狀態,這也讓我想起日常的阿斯湯加瑜伽練習。
有些人會說,只要開始做拜日式AB,就能知道自己當天的狀態。
『狀態』這個詞兒,實在有點虛,若是套回到冥想練習中,那是不是隻有冥想發生時,才是狀態好呢?那就麻煩了,絕大部分時間,我們的狀態都不會好,因為練習過程本就漫長。
於是乎,我在體式和冥想練習時,不會以追求某種狀態為目標,總感覺那像是給自己畫地為牢,反而是把自己限制了。
我依舊會認真做拜日式AB,無論自己身體是否僵硬,呼吸是否短淺、急促,我都會提醒自己把每一個體式當成新的開始,隻是用心去感受當天的身體和呼吸,帶著好奇,不帶有預設地去探索自己到底能走到哪一步,這樣的方式對我似乎有用。
很多時候,我覺得拜日式AB做得很好,但後面漸漸意識就渙散了,同時也不乏拜日式AB很不順暢,但後面能漸漸打開身體,呼吸變成穩定自然的情況出現。
用一顆開放的心練習,我們會遇到驚喜!
其實,練習中的每一個瞬間都很美妙,它都是獨一無二,無可復制,一去不復返的,就像開篇小姐姐提到她發現練習最後,感覺不到放松,但這種觀察就是一種覺知,對嗎?她所花費的練習時間便是一個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去感受每一刻不一樣的自己,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兒,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