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中的平衡原則
1、關節穩定性和靈活性的平衡
2、伸和展的平衡
3、內和外的平衡
4、空間和結構的平衡
關節穩定性和靈活性的平衡
關節的平衡,我們以肩、髖為例。
我們都知道,肩和髖都有6個活動方向,屈曲、伸展、外展、內收、外旋、內旋。
屈曲,即向前上方抬起的活動;
伸展,即向後上方抬起的活動;
外展,即向遠離身體的側面抬起的活動;
內收,即由外展的位置向身體靠近的活動方向;
外旋,即向側後方旋轉的活動;
內旋,即向內側旋轉的活動。
這六個方向負責穩定關節的上下、左右、前後,如果一味去打開某一個方向,那麼勢必會擠壓另一側,關節的平衡性就會遭到破壞。
我們都知道,如果你的身體僵硬,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兒。
但是,如果你的身體過於柔軟,也不是一件好事兒。
我們的關節分為了穩定性關節和靈活性關節,穩定性關節指的是僅能在1個平面上活動的關節,如膝關節、肘關節、趾關節和指關節等。
靈活性關節指的是可以在3個平面上活動的關節,如髖關節、肩關節、腕關節等。
關節的平衡指的是兼具穩定性和靈活性,既能夠讓關節在動態或靜態中維持正常的位置,也能夠保證在關節可以活動的范圍內自由移動。
瑜伽的練習中,甚至所有運動中,都需要關節的平衡,兼具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
所以,當你在一味開髖的時候,想想,你做過哪些閉髖的練習。
伸和展的平衡
如何理解伸和展?
以人體為例,伸指的是冠狀面的運動,簡單理解就是前後的運動,展指的是失狀面的運動,簡單理解就是左右的運動。
對應到肌肉,可以理解為伸是負責長度,展是負責寬度。
如果隻有伸沒有展,就會造成拉傷。
安全習練的原則是建立在伸和展的共同作用上,兩者相互制約、相互協同。
舉個例子,很多人為了做到橫叉《瑜伽中並不看重你能不能做到橫叉》,選擇各種開髖的體式,結果往往會造成大腿內側的拉傷。
開髖是需要通過伸展大腿內側的肌肉來完成,如果能保證肌肉伸和展的平衡,瑜伽的練習才是安全的。
內和外的平衡
瑜伽體式中,有站立就有倒立,有前屈就有後彎,有左也有右,有外在也有內在。
簡單理解下,什麼是瑜伽的內和外。
肉眼可見的為外,肉眼不可見的為內。
比如,在瑜伽練習中,你很容易看到膝蓋的狀態,骨盆的狀態,體式的樣子等生理結構層面的,這都屬於外。
能量的流動,呼吸的感覺,輕松穩定等,無法直觀看到的微觀細節,都屬於內。
瑜伽中內和外既需要平衡,也需要連接和循環。
外在向內在的滲透,外在也是內在的反射。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瑜伽通過身體層面,即生理結構去找到內在的覺知,再通過內在覺知去引導身體的正位。
空間和結構的平衡
瑜伽中的空間有很多層含義,空間無處不在,血和肉之間、呼與吸之間、心和意之間,都屬於空間。
空間的穩定即需要建立在結構的穩定基礎上。
以胸腔為例,作為人體主要腔體之一,胸腔是由肋骨、胸骨、胸椎圍成的一個類似籠子狀態的一個腔體。
肋骨中間由肌肉來維持胸腔的活力,和動態的起伏變化。
如果我們的肋間肌肉過於僵硬,那麼胸腔就會狹小,內臟器官也會受到擠壓。
很多人為了胸腔能夠打開,用了各種被動開胸的方法,比如躺在瑜伽磚上、硬拉等方式。
胸椎本身的曲線是向身體後方凸起,隻是依靠被動開胸的方式,結果會導致胸椎強直,肋骨外突。
真正的開胸,是胸腔容積的擴張,需要擴張肋間肌、延展背部肌肉、穩定整個胸腔的結構。
擴大胸腔的容積需要胸腔結構穩定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損害胸腔本身的生理形態《即保持正常生理曲線,不是外推肋骨和胸骨》。
空間和結構的平衡在瑜伽中應用十分廣泛,在體式中覺知身體結構和內在空間的平衡,是瑜伽練習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