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有同學在偷懶了!』
『不能偷懶哦,再堅持一會兒』
『你怎麼把腳靠到手臂上了,你的背要拱起呀!』
……
成年人的練習,都是自發的,如果是打醬油,ta可以選擇在家裡躺平,何必到這教室裡,有一陣沒一陣的練習,又不是被迫型的練習,這是主動型的練習。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一樣,同一個動作的難度系數因人而異,做不到並不代表在偷懶,隻不過這個學員ta可能需要更多更長時間的練習。
借力或者說肌肉代償是因為其它關節或者肌肉曾經受到損傷或者說因為長時間的工作,此處的肌肉與關節與一般人相比,並不靈活,我們可以稱作為『職業病』。
對於老師不問緣由,隨意評價,隨意貼標簽這樣的行為,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從老師的角度出發:
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個老師曾經就是在這樣的練習場景當中培養出來的,所以,ta不自覺的習得了過往的模式,這是熟悉的模式,對於老師而言,如果沒有人提出反駁或者建議,老師可能根本意識不到ta這樣做有什麼問題。
老師在教室裡屬於帶領者的角色,因為瑜伽的練習屬性:很容易讓人集中注意力,並且專註於當下,所以對於老師的評價,在練習的當下,學員的體驗其實並不好,學員一邊要消化因為老師個體心智不成熟給自己帶來的負面能量,一邊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的狀況調整當下的練習體式與動作。
有可能有的學員在練習的過程當中,沒有時間參與到回復的這個行為當中,隻能把注意力放到當下的練習當中,就是沉默,而老師沒有覺察能力的同時,老師會覺得這個學員在偷懶,不願意去償試,為了彌補自己剛剛所接受的挫敗感,甚至會用言語來表達,你不能偷懶。
老師,在這個過程當中,起初是無意識的傷害,其次是為了照顧那個內心弱小的自我,對學員產生了二次傷害。
從學員的角度出發:
溫馨提示:這裡描述的是同一類型的小部分老師,並不代表所有人,請勿對號入座。
A的方式:我直接當面和老師說:您不要要求我做那些我做不到的動作,我不是不做,我是暫時真的做不到,我做不到的動作,老師,您不需要鼓勵我去完成。
《在練習過程中所受到的傷害,疼都是自己,身體不舒服的都是自己,當你去和老師說明,這個動作對於你個人而言,就是過度練習而造成的傷害,即使是老師的責任,老師也不會道歉,也不會在今後的練習當中對你的引導有所補償,ta隻會說你,你不會發力,你不會調整……》
B的方式:我才不會聽ta《老師》怎麼講的,我隻會堅持做我自己的《當老師說我偷懶不去做的時候,ta連問都不問一聲、也不願意了解一下,我做不了前屈,就隨意說我偷懶,這個老師怎麼這樣》。
只要是這個老師的課,以後也許都不來練習了,A覺得每個老師都不一樣,遇到新的老師,要去了解老師的教學方法,要適應ta的教導方式,然後還有一個磨合適應的過程。
老師可能並不清楚我的需求,但是我會告訴老師我能承受的范圍以及我的邊界在哪裡,這樣,即使這個老師不怎麼樣,ta也會明白我的需求,不會隨意給我貼標簽也不會過度輔助,對於自己而言,是一種保護,對於老師,我的反饋,對ta來講,也是可以選擇學習和深思的一個開始。
聊一聊個體創傷情結與心智發展:
有些能力很強的瑜伽老師,ta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自己理解瑜伽的一個模式,如果這個老師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因為這是一條經過自我實踐的道路,所以對於ta而言,這是很重要的經驗。
又或者ta完整的習得了ta的老師教給ta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在ta今後帶課的過程中,ta會用ta認為對的方式來教導ta班上的學生,ta以ta的視解理解了瑜伽本身,對於ta而言,ta把ta所學的認真的分享出來了。
ta做了ta認為能做到的。
這裡的ta都是以ta認為的方式,並沒有與學員連接起來,ta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放在自己理想當中或者自己認為的場景當中,看似,ta是在給學員上課,其實,ta就是在一個人表演,而學員隻是配合的ta的跑龍套的角色。
當ta說學員偷懶的時候,ta曾經也是這麼被ta的老師這樣對待,有可能ta都沒有被好好關懷與對待過,ta又怎麼會關照ta人,因為ta不會。
有可能ta連自己的感受都不是特別清楚,所以更不能理解如何去對待ta人。
小哆的感受是:小哆看到了一個倔強又要強的個體,ta以ta的認為的方式去應對這個世界的一切,ta把自己所認為的強加到學員身上,以ta自己的感受來感受,就是ta會覺得你的感受就如我所想的那樣。
ta不具有靈活性,不能體會到個體有差異這一個屬性特點,這一點,就特別容易在那些身體素質非常好的人身上出現,因為練習對ta來講很容易,所以ta就理解不了那些做不到的人的心理的感受與體驗。
一個人不願意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如此固執而又肯定的堅持自己的觀點,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為,每個人的成長可能都不容易,特別是通過實踐如此艱辛獲得的體驗,所以,她會如此肯定與堅持自己的做法,並且這裡邊肯定有創傷,人都喜歡在熟悉的模式裡待著,改變很難,直接在熟悉的模式裡待著就很容易,因為自己不需要改變,要的是除了自己之外的人的配合,因為改變別人比改變自己容易。
一個人沒有換位思考的能力,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以自身的經歷與實踐出發的,因為ta沒有經歷過,所以ta理解不了,當然專業人士和自帶天賦的人共情的能力很強,ta們更容易換位思考,更能夠去理解別人。
回到瑜伽課堂,作為老師,是以學員為中心,所有的排課以學員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的喜好為基礎或者說臨時起意,隨時調整。
上課時,不是以自己的感受為感受,而是以觀察學員的感受為感受,課堂的節奏可能會因場域不同而做出相應的調整,練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具有節奏感。
一個瑜伽老師對瑜伽的理解,一個瑜伽老師自身的特點,一個瑜伽老師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認知,一個瑜伽老師過去所受的創傷……,都會在瑜伽的課堂裡展現出來,隻是於學員而言,有些人個體感受很強加上專業知識,ta很容易感受到,有些學員,可能說不出來什麼緣由,但是感覺不好……,對於學員的感受,因人而異。
不得不說的一點,不管是瑜伽老師還是學員,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方式代表了我們過去認知的總和,那些言語,那些行為模式、那些思考方式都代表了我們過去所經歷的一切。
總結:
瑜伽修習的道路上,去觀察、去體會、去覺知、去領悟……,這世界的答案千千萬萬,你必須找到你自己對瑜伽的理解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 完 –
Love and peace
溫馨提示:以上為個人觀點,供參考!